期刊简介

               本刊宗旨是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反映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刊最适合高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首页>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6-2157
  • 国内刊号:11-357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7)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2001年第01期

曹慧娟教授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止痛八法

王均友

关键词:子宫内膜异位症, 止痛法, 名老中医经验
摘要:曹慧娟教授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业医45载,对子宫内膜异位症采用中 医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本文试从止痛角度总结其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经验,以供同道参考。1 活血化瘀止痛法  本病的基本病机为异位内膜的周期性出血,中医学将此“离经之血”归为瘀血,瘀血阻滞, 不通则痛,故活血化瘀乃本病止痛的基本治则,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必用药物有当归、赤 芍、川芎、延胡、制没药、蒲黄、五灵脂。根据痛经程度和用药疗效,当归、赤芍用量有10 ~20 g的变化,川芎、延胡6~15 g,制没药6~10 g。失笑散的变化应用:一般应用生蒲黄 ,经量多者宜用炒蒲黄或生、炒蒲黄合用,生蒲黄偏于活血,炒蒲黄化瘀止血。蒲黄及五灵 脂用量为6~10 g,蒲黄宜布包煎之。选加药物:常用桃仁6~15 g,红花6~10 g,丹参10~ 20 g,鸡血藤15~30 g,丹皮6~10 g,川牛膝10~15 g。2 疏肝理气止痛法  本病病位在少腹胞宫胞脉(络),经属肝肾,病性系肾虚为本,肝经瘀血气机阻滞为标。故 有少腹胀满、疼痛,并多伴胸胁胀满、乳房胀痛等,在治 疗中除活血化瘀外,疏肝理气之品亦必用之。常用药物:延胡6~15 g,郁金10~15 g, 柴胡、枳壳10~20 g,白芍10~20 g,川楝子6~15 g,乌药6~15 g等。3 温经散寒止痛法  寒凝血瘀占本病的绝大多数,患者常有形寒肢冷,经行小腹冷痛,受凉加重,得温则舒;或 腰痛如折,严重者伴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故在活血化瘀基础上加以温经散寒止痛。常用桂 枝6~15 g,痛甚伍用细辛3 g, 恶心、 呕吐乃至上腹绞痛者加吴茱萸6~10 g,腹泻 加 补骨脂10~15 g或煨豆蔻3~10 g,腰部冷痛如折常伍用肉桂3~10 g、补骨脂10~15 g。4 清热活血止痛法  此法用于热蕴血瘀证,除血瘀外,并见有热象,如经期发热,口干思饮,大便秘结,舌质 红,苔黄腻,脉滑等。常选用清热化湿,凉血活血之品,如炒大黄6~12 g,丹皮10~20 g,生薏苡仁15~30 g,败酱草15~30 g,蒲公英10~30 g,红藤15~30 g,忍冬藤20~30 g,丹参10~20 g等。5 健脾利湿止痛法  此法主要用于经前或经期乳房胀痛者。乳头及乳房分属肝胃二经,脾与胃为脏腑表里关系。经前乳房胀痛明显,证属脾虚湿盛,每用茯苓30 g,配伍疏肝行气之品,如郁金、香附、柴胡、枳壳等;经后可将茯苓用量减至10~20 g维持,亦可配 伍炒薏苡仁10~30 g以增强其健脾利湿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