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宗旨是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反映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刊最适合高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215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7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9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7)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6-2157
  • 国内刊号:11-357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7)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2016年第9期文章
  • 论五行学说起源、发展和演变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内容,但关于五行的起源以及五行学说的本质,当今学术界存在很大分歧。通过对历代文献的分析,本文提出以下观点:古人对“五”的崇拜是五行形成的基础,五行的概念源自对生活中5种基本物质的概括,形成于商末周初;五行相胜源于古人对五材之间相互关系的观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五行相胜在政治、军事等方面已有运用,而且发现五行无常胜;五行相生源于四时的轮替,是五行学说与时令学说结合的产物,形......

    作者:颜隆;贺娟 刊期: 2016- 09

  • 诠释学与中医学研究述评

    总结2000年后诠释学被引入中医学研究中的现状,大致可概括为中医经典的诠释学研究、中医理论的诠释学研究、中医诠释学方法探讨、创建中医诠释学的探索及诠释学在中医其他领域的应用5个方面。分析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整体研究力量薄弱而分散;知识储备不足,整体研究水平较低;过度诠释的现象较为普遍。提出开展中医学的诠释学研究,首先要汲取国内外诠释学研究的新成果,培养专门人才;要研究如何树立中医学术自信,......

    作者:邢玉瑞 刊期: 2016- 09

  • 从中医基础理论角度认识肠道微生态

    在生态学中,人需要在物质、能量、及信息转运中才能生存繁衍,这三要素不仅存在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样的外环境中,在人体内环境中同样需要三者的相互统一。肠道微生态作为人体内环境重要组成之一,关系着人体生理、病理甚至心理多方面,并在这三要素相互作用下与机体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协调以及相互制约的平衡体系。如果失去这种平衡,机体则呈现出微生态失调,产生多种疾病。随着中医学研究的引入,中医的整体观、阴阳平衡学......

    作者:刘雷蕾;孟静岩 刊期: 2016- 09

  • 基于声波共振原理探讨五音治病的作用机制

    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五音与中医中的脏腑,通过五行学说联系在一起,五音治病在中医典籍中早有提及。古人通过对环境、人身及其相互关系的观察,按照气的运动方式,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归纳为木火土金水5类,同一类的事物,在能量方面有着相似性。物质存在着固有频率,其能量的产生即来源于固有频率的振动,人体的脏腑也是一种物质,其振动所产生的能量就是生理功能的体现,脏腑的物质和能量结合,构成了中医的藏象学说。音......

    作者:潘良;樊笛;胡慧 刊期: 2016- 09

  • 蒙药复方协日嘎四味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对蒙药复方协日嘎四味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溶剂法、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柱层析法分离,利用质谱(MS)、核磁共振氢谱(1H-NMR)、核磁共振碳谱(13C-NMR)等现代波谱分析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蒙药复方协日嘎四味的有效部位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经鉴定为藜芦酸(1)、异莪术烯醇(2)、西红花苷-3(3)、D-甘露醇(4)、熊果酸(......

    作者:高建华;李斌鑫;白凤;董玉;信莎莎 刊期: 2016- 09

  • ERα基因 TA 重复序列多态性与月经过少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α(ERa)基因TA(胸腺嘧啶thymine,腺嘌吟adenine)重复序列多态性在不明原因月经过少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测序方法检测TA重复序列的重复次数,比较月经过少组及正常人群的TA重复序列多态性的分布差异及其在不同中医证候间的分布差异。结果①TA重复序列与原因不明月经过少存在相关性,实验组TA19等位基因频率(22.73%)高于对照组(4.55......

    作者:林晓华;金哲;刘京;谭展望 刊期: 2016- 09

  • 针刺对卒中后抑郁大鼠5-HTT、5-HT1AR、NEα2 R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观察针刺干预卒中后抑郁(PSD)大鼠神经递质及受体的调节和影响,从分子生物水平,阐述针刺干预卒中后抑郁的分子机制。方法将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其中空白组10只,模型组30只,药物组和针刺组各40只,采用大脑中动脉闭塞和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性应激法复合制备卒中后抑郁模型。药物组予以氟西汀2mg/kg溶入生理盐水灌胃,针刺组选取百会、风府、神门、太冲穴20mi......

    作者:章显宝;汪燕;王震;梁发俊;郭小利;肖伟 刊期: 2016- 09

  • 基于循证医学角度的天灸临床及基础研究思路探讨

    本文从循证医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目前的研究现状,就天灸的辨证论治、天灸治疗方案的确立、三伏针与三伏灸临床应用的异同、天灸与穴位敷贴的疗效比较、天灸疗法的疾病谱研究、三伏天灸与三九天灸的区别与联系等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卿鹏;丁红梅;胡静 刊期: 2016- 09

  • 感冒退热颗粒提取液热物性参数的测定及模型的建立

    目的:测定感冒退热颗粒提取液在不同温度、不同浓度下的导热系数以及不同浓度下的比热容,建立提取液的导热系数-温度、导热系数-浓度、导热系数-温度-浓度及比热容-浓度的数学模型。方法采用瞬时双热线法导热系数仪、电热法比热容测定仪测定导热系数λ和比热容cp。运用Excel、1stOpt、MATLAB等数据处理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初步确定中药提取液导热系数与温度、浓度的关系均为线性负相关(λ=a-......

    作者:孟庆卿;王宝华;杨贝贝;季文琴;李萍;王芳;丁磊 刊期: 2016-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