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简介

               本刊宗旨是为中医药教学、科研、医疗服务,主要反映中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贯彻“双百方针”,活跃学术空气,促进中医药学术发展。本刊最适合高级中医药工作者阅读参考。本刊以提高为主,兼顾普及。辟有“学科展望”、“专家述评”、“21世纪中医发展战略研讨”、“博士之光”、“名师与高徒”、“科研思路与方法”、“科技之窗”、”“理论研究”、“临床研究”、“经典著作”、“中医药实验研究”、“中药化学”、“制剂与炮制”等专栏。                

点击详情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

出版部门: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编辑部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号: ISSN 1006-2157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号: CN 11-3574/R

邮发代号:

出版周期 月刊

创刊时间 1959

出版地区 北京

出版地区 北京

订购价格 408.00

杂志荣誉 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7)

电子信箱: mlunwen@163.com或mlunwen@126.com

首页>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杂志名称: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
  • 国际刊号:1006-2157
  • 国内刊号:11-3574/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97)期刊收录:万方收录(中), 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上海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知网收录(中),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维普收录(中), CA 化学文摘(美),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国家图书馆馆藏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2016年第8期文章
  • 命门学说理论框架变迁及其原因的历史考察

    考察命门学说的历史,分析命门学说理论结构,探讨命门学说兴衰原因,进一步探讨中医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发展的影响。命门学说兴于明代,衰于清代,在现代统编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处于边缘地位。其兴起源于对阐述生命原动力及动力机制的需求,并以宋明理学为核心基础构建;其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命门学说自身的存在缺少实证基础。现代处于边缘位置,主要是有两个特点:第一,在介绍命门学说的章节中,缺少命门学说原本的理论框架;第......

    作者:王维广;陈子杰;王慧如;梁艳;翟双庆 刊期: 2016- 08

  • 琥珀酸半醛脱氢酶抑制剂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天麻成分筛选中的应用

    目的:建立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SADH)抑制剂类抗癫痫神经系统药物筛选模型,并运用此模型对中药天麻有效成分及其类似物进行体外活性筛选和构效关系分析。方法制备琥珀酸半醛脱氢酶(SSADH)酶系液,并以紫外分光光度法评价SSADH活力与吸光度相关性;优化酶催化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底物NAD+浓度、底物琥珀酸半醛(SSA)浓度、缓冲液pH、底物SSADH浓度等因素对SSADH活性的影响,建立SSADH酶......

    作者:李碧;方雄;褚福浩;徐冰;毕思玲;张晨泽;闫文强;张宇忠;王鹏龙;雷海民 刊期: 2016- 08

  • 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屏障裂孔膜蛋白的影响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球滤过屏障的影响。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厄贝沙坦组和中药低、中、高剂量[5.29、10.58、21.16g/(kg·d)]组。用左肾切除术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备糖尿病肾病模型,对照组只行左肾切除术。厄贝沙坦组大鼠给予厄贝沙坦15mg/(kg·d)灌胃,益气养阴消癥通络中药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药,对照组、......

    作者:张江华;陈志强;赵雯红;孙玉凤;郭倩;杨增芯 刊期: 2016- 08

  • 不同证候舌苔 HSP70、IL-8 mRNA 表达与胃黏膜 HP 感染和病理改变的关联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胃病不同证候胃黏膜HP感染、病理改变与舌苔热休克蛋白70(HSP70)、白细胞介素-8(IL-8)mRNA表达的关联。方法收集2010年3~11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HP相关胃病患者96例(慢性胃炎72例、消化性溃疡24例;脾胃湿热证68例、脾气虚证28例),招募健康志愿者14名作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快速尿素酶、美蓝及HE染色进行胃黏膜HP感染和病理检......

    作者:胡玲;程明;李培武;罗琦;陈苇菁;劳绍贤 刊期: 2016- 08

  • 明清温病学家对阴阳学说的阐释与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兴起,多用寒凉,重视养阴,改变了援易说医、贵阳贱阴的风气,而阴阳学说的基本特征仍体现在温病学派诸家的辨治特色中。以叶天士为代表的温病学家进一步发展了阴阳学说,并将阴阳平衡观体现在其“存津液”“养阴血”“通阳气”等辨治特色中。......

    作者:肖连宇;赵岩松 刊期: 2016- 08

  • 窦材《扁鹊心书》用灸的学术思想及特点

    研究南宋医家窦材的《扁鹊心书》,总结、探讨窦材用灸的学术思想及特点。窦材用灸必先明辨经络,辨别阴阳;灸必用补,重视扶阳;临大病时,注重脾肾;每用灸法,屡起沉珂。灸法应用直接灸,取穴少,灸量大,时间长,多有奇效。窦氏灸法应用范围广泛,书中所列病证涉及内、外、妇、儿、五官诸科,多数于病证之后列有验案,对临床应用灸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作者:王丽;井明鑫;刘清国 刊期: 2016- 08

  • 温病学说在皮肤病临床中的运用

    温病学说是关于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学说,其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不仅可用于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而且对中医临床各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为热证不但在外感热病中有,在临床各科中也广泛存在。温病学对于临床各科的热证有成熟的理论和行之有效的治法方药。......

    作者:宋乃光 刊期: 2016- 08